
【阜陽心理咨詢中心】
“我家孩子上初三,這學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,作業(yè)拖延,經(jīng)常喊頭痛,沉迷網(wǎng)絡游戲,成績一落千丈,三天兩頭請假不去上學,現(xiàn)在竟說想休學!唉,真令人操心??!”在心理咨詢室里,很多家長發(fā)出這般哀嘆。
時下因厭學前來做心理咨詢的青少年越來越多,厭學現(xiàn)象在學生中滋生蔓延。厭學的原因復雜,是社會、教育制度、家庭、個人心理四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。
作為幫助過許多厭學孩子的心理咨詢師,據(jù)經(jīng)驗把厭學分為兩大類:第一類是不愿去學校上學,但對學習本身并不排斥。包括因分離焦慮、與父母過度融合、為維持家庭關系穩(wěn)定、學校人際不良等原因而不想上學。第二類是對學習本身感到厭倦。對第二類厭學現(xiàn)象,如果單從家庭教育的視角,父母對孩子施加的“四板斧”是主要原因。何為“四板斧”?以下我們來逐一揭秘。
板斧一:迫使孩子不適當?shù)?ldquo;過度學習”
“過度學習”由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先提出,指對所學內容達到初步掌握的程度之后,再用原所花時間的一半去鞏固強化,這樣所學的知識會更牢固。適當?shù)?ldquo;過度學習”是有用的,但不適當?shù)?ldquo;過度學習”,不但不經(jīng)濟,還會發(fā)生“報酬遞減”現(xiàn)象,使學習的效果逐漸下降,引起學習者注意分散、大腦反應遲鈍、厭倦、沮喪、煩躁等消極反應。如果學生長期處于不適當?shù)?ldquo;過度學習”狀態(tài),很容易發(fā)展為厭學。
有些父母過分急切地想要孩子成才,把自己未竟的理想與人生目標寄托在孩子身上,或把孩子當作家族社會經(jīng)濟地位從低階層向高階層“晉級”的唯一希望。為此常無視孩子的身心發(fā)展規(guī)律和天性,給孩子制定嚴苛的學習計劃和刻板的生活規(guī)則,安排名目繁多的學習培訓,鮮少給孩子玩耍的時間。要求孩子每次考試必須名列前茅,否則就施加言語或軀體虐待,以此驅使孩子拼命學習。
對于順從、聽話的孩子,或從小與父母的依戀關系不安全,總要留心父母的臉色,害怕因表現(xiàn)不佳而被父母否定和拋棄的孩子,很容易把父母對自己的嚴苛要求“內化”,形成嚴厲的“超我”,對自己也要求極高,對社會贊許和評價極度關注。這樣的孩子總是強迫自己不適當?shù)剡^度學習,擠占大量日常生活、娛樂的時間用在學習上,稍微休息和放松就會充滿自責和內疚。
“當我稍稍停下來,聽一會兒歌,或看一會兒手機,就會有很強烈的愧疚感,非常自責。我必須讓自己一刻不停地學習,除了吃飯和睡覺,每時每刻都在學習。而且每天不能讓自己睡眠時間超過4個小時。”15歲的小M說。
小M父母均是普通藍領,一家人生活拮據(jù)。由于小M自幼聰明好學,父母和家族的親戚都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,希望他以后事業(yè)有成,帶領家族成員從“草根”階層邁向中產(chǎn)階層。小M自知身上的重任,學習非??炭唷K麑ψ约旱囊笾叱跸胂?,一般同學希望考全班第一,而他的目標是打破學校歷年的年級成績紀錄。但隨著學業(yè)難度越來越大,小M開始很難做到逢考必勝。而當成績稍有下降,他就特別焦慮,害怕家人對他失望,害怕師長和同學認為他不行,害怕以后跟父母一樣淪為底層打工者......。由于長期強度過大的學業(yè)負擔,他逐漸對學習感到疲憊、恐懼和厭惡。甚至產(chǎn)生條件反射的生理癥狀,一做作業(yè)就手抖,一上課就心跳、出汗,一考試就頭痛、眩暈。
學習是長跑的過程,小M總以百米沖刺的速度來跑長跑,注定過早透支體力和精力,產(chǎn)生耗竭感。當壓力超過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圍,就像一根繃得太緊的弦,突然斷裂。這時就再也不想學,也學不動了。不適當?shù)剡^度學習,實在是得不償失。
板斧二:對孩子實施“情感綁架”
“情感綁架”,就是用道德和情感關系來脅迫對方聽從他們的意愿,使對方無法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有些父母以“情感綁架”的手段來給孩子施加壓力,迫使孩子遵從父母之命努力學習。比如:父母雙方或一方對孩子說,爸媽感情不和,老早就想離婚,但為了孩子不得不勉強在一起。孩子只有刻苦學習才對得起父母所作出的犧牲。孩子只有學業(yè)優(yōu)異,父母下半輩子的人生才有意義和價值。又如:爸媽本想生男孩,卻生下了你這個“賠錢貨”,本來不想要你,但不忍心還是把你留下來,所以你必須努力學習,以后找好工作,賺錢報答父母不棄之恩。諸如此類的情感要挾與綁架,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巨大的負擔。
14歲的小H因學習壓力過大而失眠、抑郁。在與心理咨詢師建立了信任的關系之后,小H透露了一個秘密:爸爸動不動就暴打媽媽,媽媽經(jīng)常淚流滿面地向小H訴苦,說為了小H才沒有跟爸爸離婚,在她心里只有一個期盼,就是小H努力學習,長大后賺好多錢,給媽媽買套房子,以后母子倆一起住,擺脫爸爸的暴力糾纏。小H深愛媽媽,恨爸爸,從小就暗下決心要保護媽媽。而要實現(xiàn)這一愿望,就必須取得學業(yè)成功。
可是讓孩子稚嫩的肩膀來承擔父母人生幸福的責任,實在是太沉重了。孩子過度渴望成功,就會極度害怕失敗。成功的動機過強,就容易患得患失,過于焦慮。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定律——“耶克斯—多德森定律”指出,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呈倒U形的曲線關系。動機強度適宜時,工作效率最佳。動機強度超過一定水平,工作效率會隨動機強度增加而不斷下降。因過強的動機會使人處于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(tài),干擾記憶、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。
當小H把自身的學習與拯救媽媽的重任聯(lián)系起來時,學習動機水平就過高,學習過于焦慮,從而影響學習效果。同時,小H的學習動機屬于外部動機,是為媽媽的期待和需要而學習,不是發(fā)自內心對學習感興趣,并非為自己的需要而學習,缺乏真正的學習內趨力,因而學習起來特別痛苦和壓抑。一方面非常希望提高成績,另一方面學習效果不佳,久而久之,就產(chǎn)生了習得性無助,一到考試就發(fā)怵,又恨自己無能,經(jīng)常悶悶不樂,意志消沉。小H媽媽的“情感綁架”是成功無望了。
板斧三:向孩子灌輸絕對化觀念
有些父母為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,經(jīng)常向孩子灌輸一些絕對化的觀念。例如,習慣性地把自己的生存焦慮傳遞給孩子,恐嚇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,就一定會落得悲慘的下場。“你不努力學習以后就只能去掃大街!”、“你學習不好,長大后就等著以撿垃圾為生吧!”、“以你這樣的成績,只會遭人白眼,受人唾棄!”諸如此類的話語,實則是家長對孩子進行學習的“恐懼營銷”,也是對孩子未來的絕對化的災難預測。未成年的孩子很容易不加分辨地全盤吸收,內心受到很大的沖擊,心靈受到傷害,出現(xiàn)沮喪、消極和逆反情緒,加重了學習的焦慮感和思想負擔。如果學習活動總與恐懼、焦慮、憤怒等負性情緒相連接,就會形成條件反射,導致孩子不自覺地討厭和回避學習。此外,家長經(jīng)常對孩子進行否定和消極預測,可能會使孩子潛移默化中受到負面暗示,在人生走向上朝著父母的預測發(fā)展。那是父母萬萬不愿看到的結果。
除了對孩子進行絕對化的災難預測,父母還常對孩子說一些看似激勵孩子,乍聽好像正確的話語,實則是一些非此即彼、非黑即白、以偏概全的絕對化觀念。比如:“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到最好!”、“如果不能超越所有人,你就是失敗者!”等。父母說這些話的初衷是想鼓勵孩子追求卓越,然而真正能做到卓越的孩子鳳毛麟角,大多數(shù)孩子反被這種觀念傷害。
小W是力爭“做到最好”的學生。在一次考試中,他瀏覽卷子時發(fā)現(xiàn)有一道分值很高的題不會做,而這道題要被扣了分,總分排名基本與班上前幾名無緣。一向成績優(yōu)秀的他無法接受這種情況,干脆整張卷子都沒做,交了白卷。當時他想:“做不到最好,寧愿不做!做了還得不到好成績,別人會認為是我沒能力。一道題不做,至少別人會覺得是我不想做,而不是沒能力做。”
交白卷事件發(fā)生后,老師把小W批評了一頓。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敗,認為自己在老師心中優(yōu)秀學生的形象崩塌了,再也無法恢復。于是喪失斗志,成績大幅下滑,原先名列前茅,后來變成全班倒數(shù)幾名。他越發(fā)自暴自棄,常以身體不舒服為由不去上學,之后得了抑郁癥,申請長達一年的休學。休學期間足不出戶,不與人交往,也很少與家人交流,多數(shù)時間呆房間里,一蹶不振,以上網(wǎng)打發(fā)時間。
深受非黑即白、以偏概全思維影響的孩子,在學習上遇到一點挫折,就會產(chǎn)生強烈的挫敗感,無法面對失敗,極度害怕被否定,只能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困難。
板斧四:重成績,輕關系
有些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,而忽視對孩子的情感關懷。只抓孩子的學業(yè),而忽略了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和培養(yǎng)。
父母長年忙于工作,或缺乏愛的能力,對孩子從小缺少陪伴與關心,以為花錢撫養(yǎng)孩子,供其吃穿住行、上學讀書,就已盡到了父母的責任。在未與孩子建立起穩(wěn)定的安全型依戀關系的情況下,卻又對孩子有很多控制與約束,在日常生活規(guī)則與學業(yè)成績上對孩子要求很高,還要孩子絕對服從家長的意志和安排。
受到忽視和控制的孩子,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溫暖,覺得自己只是執(zhí)行父母意志和實現(xiàn)父母愿望的工具。他們無法做自己,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,于是變得做事被動,缺乏目標,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更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。他們努力學習并非出于自我完善和發(fā)展的需要,也非出于對父母的孝道,而更多只是出于必須依賴于父母才能生存的需要。
當親子關系疏遠、冷漠,甚至積壓了很多怨恨,孩子就可能在潛意識或意識中,讓自己學業(yè)失敗,比如出現(xiàn)情緒障礙或身體疾患,不得不請假、休學。還有的患上考試焦慮癥,平時學習還不錯,一到考試就發(fā)揮失常。最終要達到以犧牲個人成長與發(fā)展來被動攻擊父母的目的。
小D是一位上初三的女孩,爸爸長年在國外工作,媽媽做生意,經(jīng)常東奔西跑,非常忙碌,平時很少在家。媽媽以上學近為由,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,請了保姆、司機,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和上學接送。而她自己則繼續(xù)住在原來的家里,經(jīng)常出差,幾個月才去看孩子一次。媽媽個性強勢,對孩子要求很高,平時不見孩子,偶爾見一次面,不是對孩子噓寒問暖,表達愛意和關心,反而抓緊時間督促孩子學習。當孩子學習不如預期就對孩子大發(fā)雷霆。小D對缺失的父親和強勢的母都非常怨恨。
她唯一可以吸引父母關注的是學習,唯一可以讓父母痛苦,與父母對抗的,也是學習。小D動不動就以各種原因不去上學。偶爾上學也不好好聽課,作業(yè)也不做。保姆和司機勸她去上學,她就大發(fā)脾氣,吵著要把司機和保姆趕走。一生氣就用刀劃自己的手臂,有時還撞墻稱要自殺。在家成天關在小房間里,蓬頭垢面,吃飯也在房間吃。天天玩游戲到凌晨才入睡,第二天下午才起床。
媽媽知道后著急了,終于從外地趕回來照顧孩子。在心理輔導時,小D稱對學習一點兒也不著急,更不想盡快變得積極起來。她說:“看到媽媽如坐針氈,憂心重重的樣子,我心底里會略過一絲竊喜。我為什么要學習好?難道是讓他們不勞而獲,居功自傲嗎?讓他們向親戚朋友炫耀,好像他們教子有方嗎?”
以犧牲學業(yè)和前途來讓父母痛苦,達到攻擊父母的目的。這既令人震驚,又讓人扼腕嘆息。有相當數(shù)量厭學的青少年都存在這種對父母“被動攻擊”的行為。他們不直接反抗父母,但會通過糟蹋自己,讓自己一事無成,來使父母的期望落空。這種做法還有另一個潛意識的需求,就是他們還想一直做小孩,這樣父母才有機會補償過去未盡的責任。在父母未彌補孩子缺失的愛之前,孩子還不想長大。而這樣做,又使得他們避開了學習的責任和壓力,形成一種強化,使不良狀態(tài)持續(xù)下去。
總而言之,學生厭學的成因非常復雜,從家庭教育的視角,家長對孩子實施的“四板斧”是直接原因。因而家長要從自身做起,摒棄“四板斧”,反其道而行之,對孩子厭學會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。比如:引導孩子勞逸結合地學習,而非不適當?shù)剡^度學習;父母自身的理想、目標、婚姻幸福和價值實現(xiàn)等,均交由自己負責,而非“外包”給孩子;不向孩子進行學習的恐懼營銷,不對孩子作消極預測;不向孩子灌輸非此即彼、以偏概全的絕對化觀念,而是引導孩子學會以積極、發(fā)展、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,對待學習;學會愛孩子,意識到孩子比學習更重要,肩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,與孩子建立安全親密的親子關系。
當然,如果孩子厭學的情況已經(jīng)發(fā)生,且情況較為嚴重,僅憑父母之力,很難扭轉局面。有些父母道理上知道該怎么做,但落實到行動上,會因自身人格、情緒、原生家庭創(chuàng)傷等,無法做到正確對待孩子。有些孩子自身的氣質和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類型會給父母帶來很大的挑戰(zhàn)。此外學校人際因素、孩子在外遭遇創(chuàng)傷事件等,均對孩子厭學造成影響。因此,當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出現(xiàn)厭學、沉迷游戲或長期閉門不出等情況,需及時求助于專業(yè)的心理輔導。
原創(chuàng)作者:鄭慶友 心理學博士、心理咨詢師、婚姻家庭咨詢師。